摘要: 梅花,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。它不仅是一种自然之物,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。从古老的文献记载,到现代植物学的定义,从文人墨客的笔下到民间百姓的生活,梅花以其独特的魅力,绽放出璀璨的文化 ...
梅花,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。它不仅是一种自然之物,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。从古老的文献记载,到现代植物学的定义,从文人墨客的笔下到民间百姓的生活,梅花以其独特的魅力,绽放出璀璨的文化光芒。在梅花盛开时节,古人往往以梅抒情、喻人,以“梅”见天地、见自然、见人见己。 梅之起源与名称 梅之一字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金文,在《尚书・说命》中,“梅” 是一种用于 “和羹” 的调味品,味酸。汉代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中,梅被释为一种可食的酸果,“楳” 是其异体字。在现代植物学中,梅是蔷薇科李属梅亚属的落叶乔木,拉丁学名 Prunus mume,西方人最初将其称为 Japanese plum(日本李),而我国的工程院院士陈俊愉教授认为 “梅” 应当直译为汉语拼音 “Mei”。 据考古发现及先秦文献记载,梅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在我国先民的日常生活中。1979 年河南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梅果核化石就是有力证明。《山海经・中山经》和《神农本草经》中也有关于梅的记载。显然,梅在我国出现时间较早,且历史悠长,是最富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植物。 梅花与中国文化 作为梅的重要组成部分,梅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,尤得中国文人的欣赏与推崇。梅花之所以能够进入中国文人的视野,并成为吟咏情性的审美对象,与其作为花的自然属性密不可分。 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咏物传统,咏花是中国文人诗词传统的一大宗。梅花是我国历代诗词中吟咏最多的花卉。叶嘉莹先生对 “花” 能够成为人们挚爱的成因做了精辟分析,花的颜色、香气、姿态引人,且予人的生命感最深切完整,极易唤起人类共鸣。在天人合一、物我一体的文化观念下,文人墨客借物喻意、借景抒情,梅花以其独特的特性成为人们抒发胸臆、比德比情的象征物。 陶渊明的菊、周敦颐的莲、林逋的梅、黄庭坚的兰,极大地提升了菊、莲、梅、兰等花卉意象的文化精神内涵。在诸多以花喻人、借花抒情、托花言志的传统中,梅花有着独特的地位。 梅花花期早,多在早春一、二月开花,中国古人把农历二月别称为 “梅月” 或 “梅见月”。在春寒料峭之际,梅花不畏严寒,静静绽放,俨然 “百花头上”“东风第一枝”。这种为众芳先、映雪傲寒的自然特性,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青睐,不断层累出内涵丰富、意义深远的梅花意象。 梅花意象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,梅作为一种物象,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。《尚书》《诗经》中虽只是借梅喻义,且非指梅花,但此为其字面源头。秦汉以前,中国古人言 “梅”,主要取其果实与材用,未上升到审美阶段。 梅花意象被发掘始于六朝。这一时期,梅 “始以花闻天下”,最早多出现于宫怨题材作品中,用以描摹佳人之娇媚,感叹韶华易逝。当时以古乐府《梅花落》为题的拟作,关注梅花的自然特性,并由此发掘出踏雪寻梅、折梅赏枝等题材。如南朝谢燮的《早梅》和何逊的《咏早梅》,自此,梅花意象从自然之物转化为名士风流、寒士风骨的精神表征,为宋代梅花意象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。 到了宋代,梅花意象大量进入诗歌并蔚为大观。据学者程杰统计,有宋一代诗歌中梅花题材之作众多。北宋文人林逋和王安石是重要代表,南宋则有陆游和范成大。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梅园,被称为 “梅妻鹤子”。他的《山园小梅二首》中,“众芳摇落独暄妍” 凸显梅花不同凡俗的风骨,“疏影横斜” 寄寓自由灵动的意蕴。林逋将梅花赋予了隐者风范的高洁人格。 王安石的《梅花》巧用 “白雪” 烘托梅花凌寒自开的高洁品质,呈现出梅花傲世独立的卓然风骨,营造了 “此时无梅胜有梅” 的审美境界。他上承《楚辞》以香 “比德” 的创作手法和六朝咏梅的意象内涵,下启南宋梅花 “比德” 的最高境界。 陆游一生爱梅,共作咏梅诗 159 首,咏梅词 5 首。他以民族忧患感和人世沧桑感提升了 “梅格”,梅花成为诗人纵使屡遭摧折却不改其志的人生写照。如《卜算子・咏梅》中,驿外断桥边的梅花,落寞中蕴含悲郁惆怅,高洁刚冷,孤拔坚忍。 范成大热衷于艺梅赏梅,写出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梅花专著《梅谱》。他提炼出 “古梅” 意象,引领了梅花审美的新风尚 ——“老枝怪奇” 之美。范成大的《古梅》抒写了深沉的文化象征意义,为宋代梅花审美意象的整体性建构增补了最后一笔。 在梅花审美体系中,梅花的审美特质和文化意蕴逐渐受到士大夫文人阶层的深入关注,以梅为名号表其德成为风尚。梅花逐渐被推为 “群芳之首”。 梅花的多元审美内涵 宋人从不同角度发掘了梅花意象所蕴含的人格隐喻,梅花成为 “岁寒三友” 之一、“花中四君子” 之首,获得了贫贱不移、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。 与文人士大夫以梅比德不同,梅花在民间日常生活中被寄寓了世俗的、功利的审美内涵。民俗中有 “梅开五福”“梅鹤延年”“折梅赠友寄相思” 之说,民间吉祥图案也常以梅花为主题。 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以梅比德与民间日常生活的以梅寓福,两种关于梅花意象的不同阐释相互交融,共同构筑了中国的梅文化。梅花意象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与层累,不断鼎新扬弃,成为中华民族的审美图腾和精神象征。 梅花,这一承载着千年文化的瑰宝,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。它以其孤傲高洁、坚韧不拔的品质,激励着中华民族在困境中不屈不挠,奋勇前行。让我们共同欣赏梅花之美,传承梅花文化,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。 (参考资料: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,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贺滟波文章《“梅花见我殊有情”——梅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》) 中国首席商业资讯门户;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商业网各频道、栏目资讯。 免责声明:凡未注明来自本站的稿件和图片作品,系转载自其它网站,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。 |
2014-07-18
2017-12-07
2017-08-08
2017-06-03
2018-01-22